本文转自:人民网-科普中国
抽卡手游自从诞生以来,一直让游戏爱好者和二次元群体又爱又恨,“十连抽出心头好”的爽感往往能够让玩家们一掷千金,而手气不好又不愿重氪的朋友则只能抱着保底默默哭泣。得益于游戏管制机制,这些一上头就可能变成充值无底洞的抽卡手游,大多还是成年人在玩。
然而,就在近期,抽卡的玩法风潮也在青少年群体中兴起。很多中小学生热衷于在直播间下单卡牌盲盒,由主播拆卡并评价卡牌的品相,甚至有些稀有卡牌的价格高达 21 万人民币。为了收集稀有卡牌,孩子们近乎疯狂地花钱抽卡,让人不得不担心这会不会通往赌博的深渊。
图片截自央视财经
为什么抽卡如此容易让人上瘾?对于这些流行的抽卡玩法,我们要怎样教导自己的孩子们呢?让我们先从抽卡怎么让人上瘾说起。
抽卡的不确定性奖励
卡牌产品一般会涉及普通卡、中级卡和高级卡,卡位越高,数量就越是稀缺,抽到的概率也就越小,我们只有在买完了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抽到了什么卡牌。由于稀缺性,很多人只想抽到高级卡,对于很容易就能抽到的普通卡和中级卡则随手扔掉。
在心理学中,这种玩法其实是一种可变比率强化(Variable Ratio Reinforcement),指的是获得奖励的概率是不确定的,即玩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获得奖励。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(B.F.Skinner)曾使用鸽子作为实验对象,对可变比率强化进行了研究。在实验中,鸽子在按下杠杆后,有时会获得食物奖励,有时不会,因为奖励的间隔是随机的。结果发现鸽子表现出了极高的按杠杆频率,甚至在没有食物奖励的情况下也持续按压。